把“泥娃娃”捏上世界舞台
把“泥娃娃”捏上世界舞台
把“泥娃娃”捏上世界舞台
图为(túwèi)胡新明在制作凤翔泥塑。 高 炳摄
11岁那年(nànián),胡新明在油灯下,开始跟父母学(xué)“泥耍活”。转眼半个世纪,年过花甲的胡新明,已成为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在他的见证参与下,乡亲们口中的“泥货”变成了誉满四方(sìfāng)的文化(wénhuà)瑰宝。
陕西宝鸡凤翔区城东的“泥塑第一村(dìyīcūn)”——六营村,有怎样的故事(gùshì)?凤翔,地处关中西部,古称“雍”,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(fāxiángdì)。在胡新明(húxīnmíng)看来,凤翔泥塑中经典的虎面造型,与周秦青铜器的兽面纹高度相似。
岁月悠悠,这种传统(chuántǒng)手工艺在时光里演进、传承,融入百姓生活(bǎixìngshēnghuó)的点点滴滴:过年请“家宅六神”,祈求四季平安(píngān)、赐福纳祥;婚嫁用“麒麟(qílín)送子”,祝愿多子多福、人丁兴旺;小孩满月送“老虎”,用意镇宅驱邪、护佑安康……
当年,胡新明的(de)父母做“泥货”,是为了补贴(bǔtiē)家用。5分钱一个,赶着庙会上卖(shàngmài),或走街串巷吆喝,给家里换来点灯的油、吃饭的盐、点火的火柴。
1979年,六营村来了一批法国游客,看见院子窗台上胡新明(húxīnmíng)捏的泥塑,竟全部买(mǎi)走。后来,县文化馆也看上了这棵“好苗子”,常邀请这个年轻娃娃参加各类艺术培训(péixùn)。
1985年的一天,20岁的胡新明正和父母在地里割油菜,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,送来(sònglái)了通知——陕西(shǎnxī)省将在美国举办“陕西月”活动,胡新明作为4位(wèi)民间艺术家之一,受邀赴美交流。带(dài)着上百件泥塑、80公斤泥巴,连省城都没去过的农村小伙,坐上了跨越大洋(dàyáng)的飞机。40多天里,交流团辗转十几个城市。看着(kànzhe)黑乎乎的泥巴“变魔术”,美国观众围着胡新明,赞叹不已。
从美国回家时,胡新明赚了4000多元人民币。那时,全家做了多年(duōnián)泥塑,总共才攒下80多块钱。“养家糊口的(de)‘泥娃娃’,原来是‘金娃娃’!”胡新明第一次认识(rènshí)到,村里人的“泥耍活”是了不起(liǎobùqǐ)的手艺。
然而,有些年,村民靠泥塑挣不到(búdào)钱,或进城经商、打工,或留下来侍弄庄稼(zhuāngjià)。大伙儿纷纷转行,凤翔泥塑产业开始走下坡路。对此,胡新明总结了4个(gè)原因:运输易破碎、加工效率(xiàolǜ)低、包装太寒酸、样式太老旧。
1988年,六营村向新加坡出口几千件泥塑,运到(yùndào)当地开箱一看(yīkàn),全成了(le)碎渣。还有一次,在一个国际性展会上,有德国客商想订20万件泥塑,要求3个月内交货。“别说3个月,3年都不行。”胡新明的头摇得像拨浪鼓,“村里泥塑生产(shēngchǎn),靠的还是十几年前的传统(chuántǒng)模具。”
困境当前,出路在(zài)哪?胡新明开始琢磨。他尝试在泥里加入纸浆、棉花、面糊、糯米汁等,反复试验,研制(yánzhì)出了“摔不烂”的(de)泥塑;改造传统的泥制模具(mújù),更新替换为石膏模具,生产效率大幅提升;制作包装纸盒,取代以往包裹(bāoguǒ)泥塑的麦草秆、旧报纸;创新泥塑造型,让产品推陈出新……
凭靠坚守和(hé)创新(chuàngxīn),凤翔泥塑走出低谷(dīgǔ),在沉寂中孕育新生。2002年、2003年,胡新明和村里老(lǎo)艺人胡深合作设计的泥塑马、泥塑羊,连续两年被选为生肖邮票主图案。2017年,胡新明带着作品“凤尾鸡”,走上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……
“老百姓愿意(yuànyì)去(qù)做泥塑(nísù),能赚(zhuàn)到钱、能改善生活,才是传承的基础。”如今,六营村有200多户、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,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,泥塑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村里还建了泥塑传习所、体验园,“非遗+文旅”拓宽转型新路子。
胡新明的儿子胡锦伟,大学毕业后也跟着父亲做泥塑。年轻人尝试(chángshì)融入更多(duō)时尚元素(yuánsù),开发出围巾、眼罩、冰箱贴、手机壳等泥塑元素新产品,受到网友热捧。胡新明笑言,“一辈辈人所融入的时代特色,就是民间艺术生命力(shēngmìnglì)的源泉。”
数千年来,凤翔泥塑就(jiù)这样在(zài)岁月里延展。一捧捧板板土,“捏”出了对自然的虔诚,对天地的敬畏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。
《 人民日报(rénmínrìbào) 》( 2025年06月28日 08 版)


图为(túwèi)胡新明在制作凤翔泥塑。 高 炳摄
11岁那年(nànián),胡新明在油灯下,开始跟父母学(xué)“泥耍活”。转眼半个世纪,年过花甲的胡新明,已成为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在他的见证参与下,乡亲们口中的“泥货”变成了誉满四方(sìfāng)的文化(wénhuà)瑰宝。
陕西宝鸡凤翔区城东的“泥塑第一村(dìyīcūn)”——六营村,有怎样的故事(gùshì)?凤翔,地处关中西部,古称“雍”,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(fāxiángdì)。在胡新明(húxīnmíng)看来,凤翔泥塑中经典的虎面造型,与周秦青铜器的兽面纹高度相似。
岁月悠悠,这种传统(chuántǒng)手工艺在时光里演进、传承,融入百姓生活(bǎixìngshēnghuó)的点点滴滴:过年请“家宅六神”,祈求四季平安(píngān)、赐福纳祥;婚嫁用“麒麟(qílín)送子”,祝愿多子多福、人丁兴旺;小孩满月送“老虎”,用意镇宅驱邪、护佑安康……
当年,胡新明的(de)父母做“泥货”,是为了补贴(bǔtiē)家用。5分钱一个,赶着庙会上卖(shàngmài),或走街串巷吆喝,给家里换来点灯的油、吃饭的盐、点火的火柴。
1979年,六营村来了一批法国游客,看见院子窗台上胡新明(húxīnmíng)捏的泥塑,竟全部买(mǎi)走。后来,县文化馆也看上了这棵“好苗子”,常邀请这个年轻娃娃参加各类艺术培训(péixùn)。
1985年的一天,20岁的胡新明正和父母在地里割油菜,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,送来(sònglái)了通知——陕西(shǎnxī)省将在美国举办“陕西月”活动,胡新明作为4位(wèi)民间艺术家之一,受邀赴美交流。带(dài)着上百件泥塑、80公斤泥巴,连省城都没去过的农村小伙,坐上了跨越大洋(dàyáng)的飞机。40多天里,交流团辗转十几个城市。看着(kànzhe)黑乎乎的泥巴“变魔术”,美国观众围着胡新明,赞叹不已。
从美国回家时,胡新明赚了4000多元人民币。那时,全家做了多年(duōnián)泥塑,总共才攒下80多块钱。“养家糊口的(de)‘泥娃娃’,原来是‘金娃娃’!”胡新明第一次认识(rènshí)到,村里人的“泥耍活”是了不起(liǎobùqǐ)的手艺。
然而,有些年,村民靠泥塑挣不到(búdào)钱,或进城经商、打工,或留下来侍弄庄稼(zhuāngjià)。大伙儿纷纷转行,凤翔泥塑产业开始走下坡路。对此,胡新明总结了4个(gè)原因:运输易破碎、加工效率(xiàolǜ)低、包装太寒酸、样式太老旧。
1988年,六营村向新加坡出口几千件泥塑,运到(yùndào)当地开箱一看(yīkàn),全成了(le)碎渣。还有一次,在一个国际性展会上,有德国客商想订20万件泥塑,要求3个月内交货。“别说3个月,3年都不行。”胡新明的头摇得像拨浪鼓,“村里泥塑生产(shēngchǎn),靠的还是十几年前的传统(chuántǒng)模具。”
困境当前,出路在(zài)哪?胡新明开始琢磨。他尝试在泥里加入纸浆、棉花、面糊、糯米汁等,反复试验,研制(yánzhì)出了“摔不烂”的(de)泥塑;改造传统的泥制模具(mújù),更新替换为石膏模具,生产效率大幅提升;制作包装纸盒,取代以往包裹(bāoguǒ)泥塑的麦草秆、旧报纸;创新泥塑造型,让产品推陈出新……
凭靠坚守和(hé)创新(chuàngxīn),凤翔泥塑走出低谷(dīgǔ),在沉寂中孕育新生。2002年、2003年,胡新明和村里老(lǎo)艺人胡深合作设计的泥塑马、泥塑羊,连续两年被选为生肖邮票主图案。2017年,胡新明带着作品“凤尾鸡”,走上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……
“老百姓愿意(yuànyì)去(qù)做泥塑(nísù),能赚(zhuàn)到钱、能改善生活,才是传承的基础。”如今,六营村有200多户、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,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,泥塑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村里还建了泥塑传习所、体验园,“非遗+文旅”拓宽转型新路子。
胡新明的儿子胡锦伟,大学毕业后也跟着父亲做泥塑。年轻人尝试(chángshì)融入更多(duō)时尚元素(yuánsù),开发出围巾、眼罩、冰箱贴、手机壳等泥塑元素新产品,受到网友热捧。胡新明笑言,“一辈辈人所融入的时代特色,就是民间艺术生命力(shēngmìnglì)的源泉。”
数千年来,凤翔泥塑就(jiù)这样在(zài)岁月里延展。一捧捧板板土,“捏”出了对自然的虔诚,对天地的敬畏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。
《 人民日报(rénmínrìbào) 》( 2025年06月28日 08 版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